<正>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DAVF患者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或漏诊,导致治疗延误。本文报道1例以耳鸣为首发和主要临床表现的DAVF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旨在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DAVF的认知水平,优化诊疗策略。本研究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EC-2025-KS-089),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目的 评估人工耳蜗对单侧聋及不对称性听力损失(asymmetric hearing loss,AHL)患者听觉言语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纳入的16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单侧聋及AHL人工耳蜗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6.9岁。单侧聋患者11例、AHL患者5例。采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评估上述患者在术前和开机两年言语感知、空间听觉和声音聆听质量的改善情况,并对各分量表得分变化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比较单侧聋组和AHL组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感知获益的差异。结果 单侧聋和AHL患者人工耳蜗开机两年后SSQ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均较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侧聋及AHL患者在涉及言语理解的4个分量表助听前后得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在空间听觉方面,对定位、距离和移动的感知也有显著性改善;在声音聆听质量方面,听配能有显著性差异(Z=-2.70,P=0.004),但助听后声音聆听质量和自然度、识别声音和分离声音分量表得分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单侧聋组和AHL组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各维度得分的变化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多数单侧聋和AHL患者提高言语空间听觉质量,减少听觉疲劳。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是常见的听力损失,通常由耳蜗、听觉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可伴有眩晕、呕吐、恶心、姿势不稳等症状。由于耳蜗和前庭的胚胎发育时间相似且解剖位置相邻,因此SNHL常并发前庭功能障碍(vestibular dysfunction,VD)。前庭器官病变可能影响耳蜗功能。文章主要对国内外SNHL合并VD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供临床规范诊疗时借鉴。
砧镫关节是听骨链中最易受伤的部位,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治疗砧镫关节病变的主要方式是手术重建听骨链的完整性。目前,临床上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砧镫关节病变的正确率有待提高,人工听骨主要是钛听骨假体,其改善听力的效果和稳定性欠佳。近年来随着新型无创诊断方法、新型生物杂交假体等的出现,为未来诊治砧镫关节病变的精准性、有效性、稳定性提供了可能。文章对砧镫关节的生物解剖学、病变类型、诊断方法、重建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探究用于制备超薄软骨-软骨膜复合体(ultrathin cartilage-perichondrium complex,UCPC)的新型预制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设计制作一种新型预制刀,用于制备适合鼓膜成形术的UCPC,观察该预制刀的制作效率、成功率。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并接受单纯鼓膜修补手术的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UCPC厚度、厚薄均匀度及影响UCPC制作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制刀安装简单,易于掌握,制作快,成功率100%,制作UCPC和软骨片适用于鼓膜修补和鼓室成形术。UCPC厚度接近天然鼓膜的厚度,不受性别、侧别影响。使用UCPC进行鼓膜修补的患者术后鼓膜外观恢复良好,术后听阈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预制刀操作简单、耗时少,制作出的UCPC临床适应性强,适合临床推广。
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VS)是前庭蜗神经(第Ⅷ对颅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本文对VS的病理特征、临床治疗策略、国内外对散发性VS发病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其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治疗前后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变化及与耳石器功能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收治的突发性聋伴BPPV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听力损失累及频率和程度分为低频下降型12例、高频下降型18例、平坦下降型32例、全聋型38例。根据SVV正中位(0°)高低分为低水平组15例,中水平组33例,高水平组52例。多因素分析SVV水平对听力曲线的影响,比较不同SVV水平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SVV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不同听力曲线、不同SVV水平与耳石器功能转归相关性。结果 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头正中位SVV-0°、头左倾斜30°(SVV-L30°)、头左倾斜45°(SVV-L45°)、头左倾斜90°(SVV-L90°)、头右倾斜30°(SVV-R30°)、头右倾斜45°(SVV-R45°)、头右倾斜90°(SVV-R90°)、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0°是突发性聋伴BPPV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耳石器功能特征、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SVV水平升高,相关性效应值降低,趋势性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SVV水平不同的患者耳石器功能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不同性别SVV水平与突发性聋伴BPPV程度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结论 SVV-0°是突发性聋伴BPPV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偏斜角度越大,疾病程度越重;SVV在判断耳石器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需引起重视。
目的 探究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和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住院规范化培训的医师65名,按规培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30名规培医师为对照组,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接受CBL联合PBL教学模式的35名规培医师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考核成绩(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和技能操作)、教员及学员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结果 研究组出科考试中理论知识、病例分析、技能操作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教员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方面,研究组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学员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方面,研究组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查阅资料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培教学中可更好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与能力,有利于强化整体专业素养。
目的 旨在分析老年人群听力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老年性听力损失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6日至8月18日通过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市7个社区55岁及以上人群,共纳入199例(396耳)研究对象,男性74例(37.2%),平均年龄71岁,女性125例(62.8%),听力损失影响因素采用问卷形式调查。进行纯音测听与言语识别率测试,按标准将听力损失分为正常、轻度听力损失、中度听力损失、重度听力损失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结果 396耳中,听力正常43耳(10.9%),听力轻度损失157耳(39.6%),听力中度损失135耳(34.1%),听力重度损失44耳(11.1%),听力极重度损失17耳(4.3%)。陡降型听力曲线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中占比最高。陡降型和缓降型两种听力图分型与性别显著相关(P<0.05),且陡降型听力曲线对比缓降型听力曲线对应更轻度的拓展高频听力损失(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性听力损失与年龄、吸烟、肾脏疾病、家族遗传性耳聋和是否服用耳毒性药物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家族遗传性耳聋是老年性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广州社区老年人群的听力损失普遍存在,主要受年龄和家族遗传性耳聋影响,同时与吸烟、肾脏疾病及服用耳毒性药物显著相关。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和总钙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5年1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BPPV的患者107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健康管理中心的199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PSM按性别、年龄1∶1配对,最终成功匹配74组研究对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血清25(OH)D水平对BPPV的预测价值。结果 BPPV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9.56(16.59,23.03)ng/mL vs 23.10(20.73,27.79)ng/mL, P=0.001],且25(OH)D不足率更高(52.70%vs 14.86%,P<0.001)。女性患者的25(OH)D水平显著低于男性患者[19.16(IQR15.76,22.78)ng/mL vs 21.44(IQR17.67,25.35)ng/mL]。ROC曲线显示,25(OH)D<19.84 ng/mL时预测BPPV的敏感性为53%,特异性为87%(AUC=0.700)。结论 低血清25(OH)D水平与BPPV的发病率有相关性,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BPPV的潜在危险因素。